闲散的猫、呼呼作响的吹风机、躺着等待修面的老人。这家理发店从上世界创立至今,已经营70多年。据悉,创立之初,理发店名为“红梅”,是一家国营理发店。鼎盛时,店里有33位理发师,且全部都是女性。后来,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到店里理发,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看到店里都是女性理发师,笑说,这里都是女性同胞,何不叫“三八理发店”?于是,店名就真改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三八理发店”现在已然变成了贵阳城的浓缩历史。
师傅们通常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午6下班。开工前,师傅们总会先给自己打理干净,给每个来理发的顾客好心情。
白大褂历来是店里的统一工作装。随着改革开放,许多新潮发廊出现,烫头、焗油、染发等一系列新鲜事物开始走入国人的生活。在贵阳街头,大大小小的发廊、造型工作室频频出现,传统理发店因此受到冲击。“三八理发店”的经营也受到重创,每况愈下。
在这里,还能看到理发师使用堪称“古董”的老式吹风机。师傅说,这种老式吹风机风力柔和,可以细致吹出发型。
1989年,“三八理发店”面临关闭,师傅们都对理发店有着深厚的感情,舍不得这块老牌子就这么被“摘”了,于是推选魏清华、夏培英夫妇承包下来,带领大家继续经营。魏清华夫妇带着大家,辛苦了两个月,便让几近关门停业的理发店扭亏为盈。如今,夏培英已不再理发,有时间时,她就在店里给师傅们当“助理”。
“三八理发店”有自己的党支部,夏培英是店里的党支部书记。
“三八理发店”用传统方法,以热毛巾包头做发,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损伤发质。
理发师用老式花筒给顾客做卷发。
店里的毛巾为男女分开使用,通常理一次头发,一个男性顾客要用三五块毛巾,而女性顾客要用上十来块。
1995年,中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领导也给魏清华和夏培英夫妇下了最后通牒:要么个体经营,要么关张大吉。在当时,面对每月3000多元的房租和10余位师傅的饭碗,月收入只有80元的魏清华、夏培英赌上了全部身家。“市场竞争躲不开,我就不相信传统手艺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
店里师傅们用的发油和老式木柄钢针滚刷,充满“老上海”式的怀旧味。
一位师傅从高温消毒桶里取出热毛巾。
现在店里也有男性理发师,但所占比例很小。一些师傅会把餐盒带到理发店,午饭就在店里吃。
一个师傅在排班册上签下名字,店里师傅们收入都是工资加提成,多劳多得,大家自觉排班,这样能保证人人都有活干,这也是“三八理发店”秉承多年的好传统。
而今,“三八理发店”又面临困难挑战。魏清华叹了叹气:“相关部门把这个传统理发店与新潮发廊、时尚造型室归于一类,税收等相关费用也和发廊、造型室一样,我们理一次发30块,做一个发型100多块,真不能跟他们做一个顾客就是几百块的相提并论……”
理发店如今面临的困难让魏清华倍感压力,但他们夫妇为了店里的师傅们和这块老招牌,一直咬牙坚持着。希望家店可以坚持下去,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浓缩历史,更是一份传统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