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眼看着距离清明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长久传承下来的节日,清明节汇集了许多的文化底蕴,其中有的一些习俗仍旧沿用至今,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你知道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吗?
用现在的眼光看,清明节既是一个追悼逝者的悲伤日子,也是一个充满春天快乐的愉悦日子。在《平度民俗志》中,记者看到,每逢清明节前后,平度都有吃冷食、碰鸡蛋、打秋千、扫墓、树碑、戴片松等民俗。如今,尽管打秋千、戴片松等已成为旧时习俗,但扫墓、树碑、食蛋等习俗仍保留着。
清明节习俗
印象最深的当属吃鸡蛋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救命恩人介子推而在这天禁止烟火、不准烧火做饭,故称“寒食节”。明清以后,寒食节逐渐和清明节融为一体,并将祭祖、扫墓等礼数融为一体。旧时寒食节不生火、吃冷食,后来逐步改为“日出后不生火”,即日出前做好早饭,日落后做晚饭。为了纪念这一习俗,平度多家超市都设置了“寒食节”摊位,包括山楂糕、年糕等,吸引顾客前来购买。
据了解,清明节必需的寒食是鸡蛋、鸭蛋或鹅蛋。二十世纪80年代前,平度乡村儿童有“斗蛋”游戏,即用蛋与蛋相撞,看谁的蛋硬,破者为输。“清明节的风俗不少,印象最深的当属吃鸡蛋。”市民姜先生告诉记者,每逢清明节,鸡蛋的吃法不少,也有些讲究,“每年清明节的早餐就是葱花鸡蛋,据说吃了这种鸡蛋,小孩子会变得聪明,学习好,将来有出息。当时最普遍的是煮鸡蛋,小时候大人常说,吃了清明的囫囵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痛,保佑平安。”
“也有的人家为了吉利和喜庆,将鸡蛋煮熟后涂上红颜色,但一般人家煮鸡蛋,都放在锅底的稀饭里,稀饭是什么颜色,鸡蛋就煮成什么颜色。由高粱米、小麦、绿豆、红豆、大米等熬成的稀饭,呈红褐色,煮出的鸡蛋也是红褐色。这样自然着色的鸡蛋好看,不掉色,也最好吃。”姜先生清楚记得,家中条件好的时候,三个孩子每人可以分到一个鸡蛋和一个大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