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简朴不拼顶流 这档节目却能冲击年度最佳
2021年1月1日清晨7点12分,一个大多数人还在被窝里的时间。
一场海边的直播悄悄地开始了。
画面,是初升的太阳、藏蓝色的海面、泛着金光的浪花。
耳畔,是澎湃的海潮、悠扬的交响乐、朝气蓬勃的少年和声。
几乎所有你心里的“诗和远方”,都近在眼前。
这些,只是浅象。
重头戏是一场新年演讲。
演讲人是主持人何炅、青年演员胡先煦,以及来自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青年榜样黄家和、石海林、段逊、袁塑钦。(文末看演讲完整版视频)
一字一句,伴随海潮,振聋发聩。这是一场真正的“后浪”演讲,热血沸腾。
他们讲出了人们在2020年经历的困苦、迷茫、自嘲,也说出了人们2021年乃至往后5年、30年的期待。
迎着日出的直播,对于开创了跨年晚会先河的湖南卫视来说,有点破天荒。
“这次我们不考虑收视率和点击量。”《破晓2021》节目总导演杨佳心里清楚,这样的播出时间很尴尬,但是再尴尬也值得一做。
“这次我们只想做好一件有仪式感、有担当、有温度的事,让看到的人能够感受到希望、力量和勇气,产生共鸣,我们就很满足。”
11月份确定了主题,但谁都不知道新节目具体怎么做。团队里天马行空的想法开始打架,让所有人达成共识的是:无论夜有多长,都能等来光。
于是,11月底开始的两个星期里,自称为“现代夸父”的日出小分队,奔波在海南各个沙滩上选位置、算天气、等日出、掐时间。最终选择了日出方位、时间、天气都符合预期的海南陵水县。
向来追求华丽舞美的节目组,这次一切从简。
搭了一个背靠大海的极简V字型舞台,像即将起航的船舰,也像“胜利”的手势。
交响乐团的谱架就埋进沙子里,大海和天空是LED背景,晨光担任临时灯光组,海风和海浪是临时和声。所有的美好画面,都源于自然。
唯一正儿八经排练的班子,是人和机器。
7点12分,必须开始直播,直播中途,海上的太阳要和演讲的“太阳”并存,没有暂停的可能,也没有重来的机会。
杨佳说,为了呈现最好的直播画面,节目组的“夜猫子”都变成了“打鸣鸡”。“播出前几天,每天都在早上六点多开始调试机器,适应分秒必争的天光。”演员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从晨光到夕阳。
最终呈现的每一帧画面,都能以“青春如炽,破晓当歌”为精准注解。
《破晓2021》直播现场
为什么选择他们?
荧屏不老的何炅,刚刚21岁的胡先煦,科技青年黄家和、石海林、段逊、袁塑钦,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年轻一代努力攀登的追梦人。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用眼睛、耳朵直接感受到青春和力量。
为什么选择这一天?
往大了说,2021年是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里程碑之年,2021 年 1 月 1 日是我国践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天。
往小了说,这是告别不平凡的2020的第一天。元旦,一切的开始。
直播前夕,记者问杨佳,如果元旦当天云层太厚没有日出怎么办?
“没有关系,只要有光。”
幸运的是,当天的日出,美得让人鼻酸。
青年榜样说
黄家和 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
与青年共勉: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9年2月1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张“龙江二号”微卫星团队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随后这张照片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英国《独立报》在报道中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这个年轻的团队备受国内外关注。
“新年的小目标是2021迎头赶上,不仅能弥补2020的遗憾,还能够超额完成任务。”
段逊 30岁 西南工业大学航天博士与青年共勉: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研究方向是航天器深空探测轨道研究。博士期间在国家航天局实习,全程参与见证了嫦娥五号任务。现在放弃西班牙高薪工作的邀约,回国成为新一代航天人的主力,是建成中国自己的太空空间站和探索火星的新力量。“今年的中国航天事业是疫情阴霾下的一抹亮色,我认为的破晓就是全世界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构建外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
袁塑钦 21岁 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与青年共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我们在最好的年纪生活在最好的年代,为什么不搏击浪潮!每一个做科学的人,都有向宇宙边疆进军的梦想。明年的目标是优化算法,将步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生活更多地方。”
石海林 30岁 国产光刻机研发工程师
石海林曾是筑梦中国首架自主研制大飞机C919的主创工程师之一,现在他加入微电子行业,转型从事国产光刻机的研发。
长按识别·关注湘遇
来源:湖南在线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