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口碑第一的国产片,不该只有500万票房
受疫情影响,今年是影视圈的小年。
华语片整体表现中规中矩。
内地院线,虽然有《八佰》勇猛救市,斩获全球票房冠军。
也有《夺冠》这样的重量级选手上映。
但口碑都颇有争议。
本以为今年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结束。
谁知道,年末却突然杀出一匹黑马。
极低的排片量,也挡不住超高的口碑。
影迷纷纷充当自来水,直夸好看、感人。
两万多豆瓣网友,打出8.7的高分,其中超过90%都给出四星以上的好评。
毫无疑问,它就是今年口碑最强的华语片。
趁它还没下映,鱼叔必须来好好夸一夸——
《棒!少年》
Tough Out
这部电影,在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拿下最佳纪录长片。
乍一看,它的题材相当冷门:
棒球+扶贫。
但如果因为这些就忽略这部年度最佳,那一定是最大的损失。
《棒!少年》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绝不高冷。
恰恰相反,它是用剧情片思维讲故事。
情节紧凑紧张,完全不逊于常见的商业大片。
片中的主角,是一只特殊的棒球队——「强棒天使队」。
队员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贫困儿童。
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两位性格迥异的小主角。
凶悍一点的是马虎,乖乖听话的是小双。
这两个可爱的小朋友,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马虎
小双
马虎出生于西北农村,三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
而爸爸为了挣钱,常年在外打工。
马虎,便成了没人管教的留守儿童。
于是,他越来越调皮捣蛋,俨然是村里的小霸王。
如果没有加入球队,他很可能就此变成一个小流氓。
被选入棒球基地后,马虎依然调皮。
在一起训练的小伙伴眼中,他是惹不起的「虎哥」。
到处挑事,和训练基地里每一个孩子都打过架。
他是最让教练头疼的「重点修整对象」。
与马虎相比,小双要懂事很多。
他来自河北农村,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
后来还被送人了。
然而买家却嫌他体格弱小,又退了货。
于是,抚养小双的任务就落在了几个亲戚身上。
大伯养完姑姑养,姑姑养完二伯养......
身世如浮萍的小双,没有体会过家庭的温暖。
直到,他加入了新的大家庭——强棒爱心基地。
虽然天生体质弱,但他却是球队里最努力的那个。
对待同学老师,也无比温柔友善。
谁都看不出,他竟然有着如此不幸的过去。
像小双和马虎这样的孩子,棒球队里还有很多。
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出身贫寒,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孤儿。
家人们愿意让他们进棒球队,只是为了有口饭吃。
组建强棒爱心基地的人,叫孙岭峰。
专业棒球运动员出身,18岁就进了国家队,曾被评为中国棒球联赛最有价值球员。
退役之后,他和朋友一起成立了这支特殊的球队,想把这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培养成运动员。
但培养一支球队,可比打棒球要难多了。
置办场地,搞装修,给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这都要花钱。
很快,孙岭峰的200万启动资金烧得一干二净。
可是他并没有想过放弃:
「我自己愿意付出我10年的时间,把这些孩子真真正正培养成顶级人才。」
为了优化球队训练,孙岭峰还请来了自己的师父张锦新。
中国第二代棒球运动员,曾经带领中国少年棒球队连续4次获得世界冠军。
在球队里,他是最受孩子们爱戴的「师爷」。
当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遇上顶级教练。
「强棒天使队」的故事,就开始了。
从零开始,绝非易事。
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在进入球队前连「棒球」是什么都不知道。
现在,却要被培养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棒球运动员。
相当于字母还都不认识,目标就定成考雅思。
他们遇到的挑战,自然是一关接一关。
棒球训练,反倒是其中最让人放心的环节,毕竟由顶级教练亲自把关。
更大的困难,来自于棒球之外。
一方面,球队的日常运营消耗很大。
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肉类、蛋白质。
而这些,都要靠孙岭峰供应。
十几岁的少年,正是最能吃的时候。
一下子,就吃空了孙岭峰的家底。
此外,因为基地设在北京郊区,还面临被拆迁的风险。
耗费千万才修成的基地,一旦被拆除,孙岭峰将再也没有能力重建。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教育是个老大难问题。
作为留守儿童或者孤儿,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一个赛一个的「皮」。
在老家「野」惯了的马虎,到球队里依然打遍天下无敌手。
他到处惹是生非,自然招致了其他队员的孤立。
最糟糕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睡在同一个屋檐下。
大家宁可抱着枕头搬出去,也不要和这个「魔王」共处一室。
蛮横的马虎,还主动挑衅小双。
无知的他,一开口就戳到小双最痛苦的回忆——父亲去世。
惹得一向温和的小双,都破天荒地跟他打了一架。
马虎和小双
教练得知此事后,没有骂小双,却把马虎狠狠骂了一顿。
马虎还觉得自己十分委屈。
一次,他因为不听话被教练罚站。
听到教练说,要把队员们「训练成一匹狼」。
而他转向镜头,狠狠撂下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马虎一次次地挑衅,无非是想找到一点存在感。
然而却适得其反,把大家推得更远了。
面对教练的责骂、队友的排挤,他不知所措,只感到无法排解的沮丧情绪。
另一边,小双过得也并不顺利。
他从小性格内向,身体柔弱。
而作为一个运动员,身体就是本钱。
体质的问题对他影响很大,甚至导致他一度想要离队。
家里的种种烦心事,也让他心神不宁。
生活就像一场闯关游戏,最终总要迎来决战。
2018年,通过教练的牵线,孩子们迎来了去美国比赛的机会。
那是全世界棒球运动最繁荣的地方。
孩子们期待着,幻想着,自己可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为国争光。
可是,新鲜劲儿还没过多久,现实就给他们泼了一头冷水。
先是马虎和队长被判超龄,接着小双也受了伤。
面对训练有素的美国对手,强棒天使队本就缺乏胜算。
现在遇上意外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没有希望」四个大字,冷冰冰地砸在了孩子们的脸上。
最终,小双因为胳膊有伤出现了关键性失误,整个球队输掉了比赛。
现实不是励志电影,没有那么多逆天改命的情节。
输了,就是输了。
走出赛场时,马虎安慰小双:「之后有的是机会。」
而小双却回道:「机会只有一次。」
短短6个字,带着多少无奈、辛酸、沮丧、不甘。
而这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孩子之口。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不痛不痒的「再来一次」。
只有破釜沉舟的放手一搏。
《棒!少年》,有竞技体育的热血一面。
孩子们虽然输了比赛,但比起曾经一无所有的人生,他们已经改变了太多。
马虎,从讨厌棒球,到爱上棒球。
小双,从孱弱的小男孩,变成了勇敢的大男生。
而教练也通过这个特殊的球队,发扬中国棒球运动。
此前,中国还从未有少年棒球运动员受邀参加国际赛事。
是他们开辟了这条道路。
孩子们的技巧或许还不够成熟,但每一次击球,每一次跑垒,都拼尽全力。
为梦想拼搏过,才算不留遗憾。
那些起早贪黑,刻苦训练的岁月,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但假如这部纪录片只有热血,可到不了年度最佳的高度。
它在「燃」的外壳之下,包裹着冰冷沉重的「丧」。
强棒天使队,是困境儿童群体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子女总数已经多达1亿人。
他们要么跟着父母在外打工,成为流动儿童,要么就像马虎那样,留在农村老家做留守儿童。
而全国孤儿数量也有34万以上(2019年数据),还不包括没有正规登记的孤儿。
对于这些困境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已经缺失,相当一部分也没有进入学校。
没人疼没人爱的他们,从生活条件到心理状态都可能出现问题。
纪录片中,外表温顺的小双,就被确诊了抑郁症。
小小心灵承受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进入球队,他们不一定能够成为专业运动员,但至少可以找到棒球相关工作。
比起辍学、打工,这无疑是一条更有希望的出路。
但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强棒爱心基地,却运行得十分艰难。
一边要对付日常开销,一边还要担忧拆迁等等不可抗力。
未来布满阴霾,就像棒球帽檐投下的阴影。
从热血拼搏的少年,回到残酷冰冷的现实。
《棒!少年》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本垒打。
这样有力度、有态度的电影,能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的回响。
而爆米花大片固然炫目,也只能提供短暂快乐。
但显然,市场更青睐后者。
人们常说艺术片「叫好不叫座」,却经常忽略一个问题:
它们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叫座」的机会。
《棒!少年》上映首日,全国排片占比也仅仅只有1.1%。
甚至在三四线城市根本「查无此片」。
无独有偶,万玛才旦执导、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气球》,也深陷排片困境。
来源:灯塔专业版
而同期上映的大烂片《如果声音不记得》,上映7天内排片占比都在30%左右。
在我们选择看哪部电影之前,院线其实已经帮我们做了选择。
截至目前,《棒!少年》全国累计票房583万,而《如果声音不记得》早已突破3亿。
又一次,劣币驱逐良币。
一部优秀的电影,生存空间却被挤压到如此境地。
这是让每一个电影爱好者都感到痛心的事情。
市场遵循流量法则,但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应该给好作品一次机会吗?
《棒!少年》,值得更高的关注度。
而屏幕前的各位,也值得更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