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瑟尔:艺术家的“世外桃源”(4)
编辑:小男2013-05-10 17:13:23
“垮掉的一代”的心灵归宿
亨利·米勒和他的《大瑟尔》
就像盛行一时的美国公路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在20世纪,总有些或叛逆、或失落的年轻人驾驶着汽车奔驰在大山大水之间,寻找他们的方向。而当他们跋山涉水,抵达与世隔绝的大瑟尔时,这些叛逆的年轻人总忍不住想:也许,这里才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终点。
美国著名的“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就在大瑟尔度过了后半生。1940年,49岁的米勒经过友人介绍来到大瑟尔定居,一到此地,他就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这里。正如他在《大瑟尔》的尾声里深情地写道:“黎明或黄昏时分,我常在山间小路上漫步,越过深深的峡谷向海的方向眺望远处的地平线。这时,我会全神贯注于各种奇思妙想之中,尽情陶醉在大自然所有一切令人敬畏的美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有时我想,将来这些山腰上都住满人家,斜坡被开垦成梯田,野花漫山遍野地开放……”
阳光下海水成了金色
很难想象,这个热衷于跟一切伦理规范、社会制度唱反调,宣称自己的一辈子只是想要几本书、几个梦和几个女人而已的叛逆作家,在经过了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竟然在大瑟尔“第一次感觉到在自己出生的世界里有了家”。米勒在大瑟尔一住就是几十年,并在这里开始学着享受儿女绕膝的平淡生活。
傍晚
如今,尽管真正到大瑟尔定居的人并不多,但这里充满馨香的红杉林,以及悬崖上面向大海的温泉,全都成了人们放空心灵的乐园,让人无法抗拒。对于多数人来说,大瑟尔只是短短人生路上的一处风景;但对于历尽沧海桑田的大瑟尔来讲,我们就和那些迁徙的候鸟一样,只是匆匆来去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