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孔子》全球首演 呈现新时代的艺术创新
海外网9月28日电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71周年之际,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执导、山东省话剧院倾力打造的山东省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话剧《孔子》,今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进行了世界首演。
据介绍,话剧《孔子》从2017年开始策划,历时三年呕心创作,五易其稿,是一次艺术的远征。该剧以春秋末期社会为时代背景,从春秋气象的展现,话剧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探索,语言艺术的呈现等各方面,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排演,还多次去曲阜采风学习,汲取创作灵感,最终将这位至圣先师的光辉形象诗意地立上舞台。
导演张继钢告诉介绍,《孔子》突破传统话剧的表现方式,大胆运用“构成”的戏剧样态谋篇布局,凝练出“君子”“进退”“为政”“去国”“见南子”“困境”“渡河”和“彼岸”八场意象,融合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春秋气象,展示出思辨美、惆怅美、宏阔美、空灵美,舞台呈现令人耳目一新。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燕喜评价认为,《孔子》的不同凡响源于创作团队的大力创新。
创新创作手法。赵燕喜认为,张继钢导演采用了一种“构成”创作手法,即把表面看似毫不相干的“材料”嫁接在一起,从整体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映照的戏剧象征。如《渡河》一幕中写白发苍苍的孔子与一众弟子欲渡过黄河,情节展开却是孔子与阳货的隔岸喊话,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孔子听闻弟子、家人去世后的恍惚与无助场景,以此象征表现孔子屡屡经受沉重打击、崇高理想一次次破灭后孤独、痛苦的内心。
创新话剧戏剧样态。针对《孔子》的戏剧样态,赵燕喜评价到,《孔子》融合了戏曲、舞蹈、音乐、诗歌、舞蹈、绘画、雕塑、合唱乃至管弦乐等多种艺术语言,打造新时代的复合型话剧,单一的话剧戏剧样态被打破。如以独舞的形式展现司马迁斟酌落笔书写孔子诛杀少正卯时的纠结和内心斗争。
创新人物戏剧冲突形式。赵燕喜认为《孔子》的另一大艺术创新在于对人物戏剧冲突形式的创新。她认为,《孔子》选用孔子同时代持续一生的冲突作为矛盾焦点,孔子的所思所为与同时代以及后人对孔子的不同理解构成矛盾张力,打破了传统的人物自身的内部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形式。
创新人物塑造形式。赵燕喜认为张继钢导演在《孔子》中,使用超现实和超验性来塑造人物。剧中除孔子外,引入了行走在各朝各代的人流,包括孔子同时代的阳货、赖三,为孔子立传的司马迁,也包括作为观众的你和我。这些人物或实或虚,可古今穿越,与孔子对话,也可旁观点评。赵燕喜感叹这与寻常的戏剧创作迥然不同,显然是极为大胆的艺术创造!
创新舞台美术设计。舞台中央的大转台通过旋转变化出不同的场景,多媒体影像汲取自然界最美的星空、晚霞、群山等景象,既是戏剧环境的呈现,又是戏剧人物心境的映照,情景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艺术审美效果,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文/图 张川)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