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宁静的乡间 最后的猎人(3)
在公社集体所有制时期,黄金斗成为了怒江少有的职业猎人,但他的捕猎活动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将捕获的猎物交给集体,或者交给研究机构,以此获取工分。“现在一个麝香基本和黄金等价,200多元一克,我获取的麝香有多少公斤,现在价值上百万,但那时候全都交给集体了,自己只得点工分。”黄金斗说,由于麝香的药用价值高,价格也不错,现在山上已经很难见到獐子了。
现在已经禁止任何狩猎行为
1977年,黄金斗已经成为怒江流域最有名的猎手,来自昆明的动物研究机构看上了他的本事,请他帮助猎取标本。如今老人很自豪:“现在昆明动物研究所里还有我打的标本。”他说,在5年时间里,他打到30多头熊,其中4只是活捉的,两只野猪,羚羊、岩羊等其他动物更是数不胜数。“有一年他们开着一辆解放牌卡车过来,才把东西(猎物)勉强拉完。”
2000年后,他交出了自己的猎枪,烧掉了挂满门框的兽头,不再上山打猎。
打猎的人必须胆大心细,熟悉各种技能,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镇定,不然很容易丢命。他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在野外生存。
远在百公里之外,丙中洛的阿江就颇有这方面的天赋,年仅25岁的他是当地最能远足的人之一,他同样在火塘边挂上兽头,展示自己不容小觑的能力,两张弓弩是他最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如今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他有了新职业——野外向导,因为进怒江大峡谷探险的人最需要那些熟悉地形,野外生存能力极强的向导,当他们遇到危险时,这样的人是能让他们脱离危险的最好保障。阿江和所有优秀的猎人一样,拥有充沛的体能、顽强的意志和绝对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
徒步爱好者一般都把硕大的登山包装得满满当当,重可达20公斤,但在丛林里举步维艰。而阿江从不这样,他出门就只带一张塑料布、两个打火机、一把砍刀、一把电筒、一张弓弩、一双军胶鞋、一块压缩饼干,还有那一黑一黄两只猎狗,以及他在作向导时别人送给他的一只睡袋——所有的东西不会超过5公斤。就这样,他在丛林里生活半个月也毫无问题。
“第一天有一点困难,后面几天就好了。”阿江说,出去第一天要先选好一个点,然后砍树枝搭一个棚子,烧一堆火就可以过夜了。这时候塑料布的功能相当于帐篷,晚上如果有飞鼠的话,可以打几只充饥,如果没有,就吃点压缩饼干。
一般情况下,到第二天日子就好过了,总会有大小猎物进账,阿江会把打到的猎物放在火上烤着吃,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分给猎狗,然后继续往林子深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