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重映不到两周,票房破亿,「科幻电影的票房保证」牛在哪?
一个电影圈讨论了20年的问题,再次“死灰复燃”。
诺兰牛在哪?
影院复工,第一部破亿的重映老片是他的作品。
第一部宣布定档的真正大片,还是他。
凭啥?
为即将到来的“诺兰热”,Sir决定先来点前戏。
不聊大的。
只聊一个“小”问题:诺兰到底怎么拍出独一无二的科幻片?
三个关键词。
敲开冰山一角。
01
交融
首先是好看。
别瞧不起这个词。
诺兰的科幻电影为什么是票房保证,最通俗地说,就是真的很!好!看!
怎么做到好看?
有人说,因为想象力。
《盗梦空间》里奇异的梦境建造,天马行空。
《星际穿越》里瑰丽浩瀚的宇宙奇观,还有汉斯季默与电影剧情浑然天成的震撼配乐。
有人说,因为节奏准。
《盗梦空间》里的枪战角逐,《星际穿越》中的时间赛跑……
再加上诺兰精准抓取观众心理的叙事节奏感——比如《盗梦空间》多层梦境交织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还有人说,因为烧脑。
看诺兰的科幻,就是在经历思考的乐趣。
迷宫般的层层梦境,让人混乱的相对时间,摸不着头脑的科学概念……
但。
真的是这样?
Sir觉得,是也不是。
想象力,节奏准,烧脑,都是诺兰作品表现出的特点。
并非他的独门武器。
客观地讲,诺兰科幻电影的概念脑洞,不算特别新。
梦境穿梭,最早有今敏的动漫《红辣椒》。
无论是《星际穿越》的太空漫游,还是新片《信条》的时空逆转,都不是啥新概念。
可贵的是。
如何把天马行空落地,把冗杂的概念通俗地讲述,并显得不晦涩。
这一点,诺兰牛在“交融”。
精确地找到虚与实、宏大与细微间的临界点,延伸两极张力。
叙事上的体现为:
越空泛的概念,他拍得越具体;
越宏大的理论,他讲得越幼稚。
《星际穿越》背后,是天体物理。
虫洞、黑洞、多维空间等知识,光说出来都一头雾水,怎么让观众理解?
诺兰开拍前第一件事:
找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做顾问,确保在剧情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符合科学理论。
《盗梦空间》背后,是弗洛伊德的梦境和意识层次理论。
呃……又一串可怕的名词。
诺兰怎么做?
两个细节。
解释梦境空间的悖论,引入透视错觉原理。
不掉书袋,他带你走楼梯。
把著名的彭罗斯阶梯复刻到现场,让主角们一边聊,一边走。
听不懂?
镜头一动,懂了吧——
还有一个。
关于“筑梦师”。
小李团队为完成最后一次任务,需要物色新的筑梦师。
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一份职业啊,是个啥?需要什么能力?为什么这么重要?
诺兰设计了一个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游戏。
画迷宫。
其中还有门道。
第一次画,不满意;
第二次画,还不满意。
第三次,女主想了想,换个思路:
把方的迷宫,改成圆的迷宫。
一个“伎俩”,观众马上get到了筑梦的原理,以及筑梦师所具备的强大空间思维。
撑起那些神秘幻境的,正是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细节。
挖到这些小心思。
下次你和别人聊起诺兰。
就不用老重复那些被说烂的词了。
02
感性
国外影评界长久把诺兰与库布里克作对比。
两人都以科幻见长。
两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影像洞悉了科幻的本质:
好的科幻片,不单纯创造奇观的西洋镜。
它是想象与现实间的介质。
向左通向哲学思考,向右通向情感。
在Sir看——
如果说库布里克向左,那诺兰,则属于右者。
科幻界的“情感大师”。
同样太空穿越的主题。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通过宇宙的神秘浩瀚,消解了情感人伦,通往更加形而上的,关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
反观诺兰。
真正串起他手下科幻故事的,并非事件线索。
而是情感线索。
《星际穿越》,老爸与孩子。
最普世的切入点。
未来世界,地球黄沙遍野,作物枯死,人类危在旦夕,只能把所有资源都放在粮食生产上。
前NASA宇航员库珀,不再有机会飞向太空,只能做一名农夫维持生计。
对一个曾经漫游宇宙的人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不甘。
他不能忍受女儿学校老师诋毁人类曾经飞向太空的事业。
看到空中翱翔的飞机,就带上孩子不顾一切去追逐。
库珀也很迷茫,自己的人生意义,就只剩下生存了吗?
最终,因为一次意外的闯入,拥有丰富宇航经验的库珀,成为了当局秘密计划中的一名宇航员,去宇宙中确定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是女儿的存在强化了库珀的动机:
穿越星际,哪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爱与希望。
他只为实现女儿的愿景。
因此。
电影才拥有可供长时间发酵的意味。
第一遍看,你被深邃的宇宙震撼。
第二遍看,你因诺兰狡猾又严密的叙事结构惊叹。
第三遍,只有父女间跨越时间空间的骨肉情深,依然回味无穷。
就说一个道具,手表。
库珀离开女儿时,送给女儿一块手表和一个承诺。
这块手表,以及宇宙中无规则的时间,是全片的伏笔。
一次星球登陆后。
短短几小时,地球已过二十年。
库珀回到空间站第一件事,收看家人的录像。
他蒙了。
儿子已为人父,岳父过世,这些还没来得及消化……女儿突然地,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
面对时间飞逝的库珀,看着视频里已经和自己一样大的女儿,泣不成声。
后来库珀掉入五维空间,想把解开引力公式的关键数据传给地球上的女儿。
于是想到那块手表,是他最后的希望。
他利用引力拨动指针,传递给女儿数据。
这时诺兰再次展现他的毒辣。
一组意味深长的对比:
机器人tars,经过运算提出合理疑问。
要是她没回来呢?
而作为人类的库珀想也没想,坚定回答:
- 她会的
- 你怎么知道?
- 因为是我给她的
这就是诺兰。
他从不刻意堆砌烧脑与酷炫。
而是用情感一次次戳中每个人内心的柔软。
真正高级的“煽情”,永远是情绪滞后的。
并非一味渲染感性的温柔。
反而。
它展现感性与理性在打架。
这过程中的犹豫、矛盾、纠缠……才是现实中让人类相通的情感力量。
就像刚刚提到的《星际穿越》。
同样的方法,《盗梦空间》里则运用得更复杂。
诺兰通过梦境筑起的,本质是一个情感迷宫。
两条主要情感线。
第一条,费舍与父亲。
主角一行人要在梦境中改变能源帝国继承人费舍的想法。
换个说法,就是要解开费舍与父亲的隔阂。
现实中,费舍的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说完一个“失望”后,挂了。
费舍对此耿耿于怀。
但梦境里,病床上的父亲却说完了后半句:
“我很失望,因为你想成为另一个我。”
第二条,柯布和妻子梅尔。
一段经历过白头偕老、生离死别,却不得不重新放手的爱情。
Sir今天不具体展开。
但由此可见,诺兰电影的感动和震撼,不仅是场面的宏大,也不是主题先行。
而是自然融入在整部作品设定、情节里的细节,源自于导演纤毫之间的洞察与表达。
这也是诺兰能引起最大范围共鸣的秘密之一。
03
先见
诺兰是出了名的细节狂魔。
源于他对实景拍摄的痴迷登峰造极。
比起技术狂人卡梅隆,诺兰像个坚定的原教旨主义者。
能实拍,绝不CG。
为什么?
Sir看到两条原则。
其一,最大程度保留画面美感,排除因特效失真的任何可能。
新片《信条》里,主角说:“你打算炸个飞机?”
嗯?
炸……什么?
来。
炸呗——
还有一段追车戏,是在逆转时间的条件下,车辆逆向行驶。
肯定是特效,这要实拍也太难了吧!
什么?
特效?
呵呵,诺兰告诉你什么叫任性:
包下整条公路,让所有车辆倒挡行驶。
不止不止。
《盗梦空间》,为拍出梦中洪水喷涌而入的效果,剧组制作了大型水枪,将15000升水,依次喷射到20英尺高。
不是特效!诺兰是真的满足了小李对水枪的热爱!
几秒的重力失常镜头,诺兰愣是建了一个巨大的跷跷板,然后在跷跷板上,建造了这座酒吧。
《星际穿越》,为保证质感,诺兰花大手笔设计了“真的”宇航服,几乎可以和正规的航天货媲美:水冷循环、空气输送、无线对讲.....
演员穿着这样的宇航服,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角色。
这就是诺兰坚持实拍的第二个原则:
还原真实,是为最大程度的创作真实。
演员也好,导演也好,剧组的工作人员也好。
诺兰让他们,让自己觉得这不仅是在拍戏。
而是度过一段生命。
就连虚拟的场景,他也要实拍。
黑洞五维空间是怎样的?
搭出来的。
未来世界的苞米地是怎样的?
种出来的。
为啥要种啊,买不起吗?
当然不是。
而是诺兰要追求一种末日植物长得不好的效果——
我们真的很希望得到一些感觉
玉米被种植在
那些可能不应该被种植的地方
他的近乎偏执,显示出对影像纯粹的真诚和深情。
因为在Sir看来。
诺兰的科幻,永恒在探讨着某种“关系”。
需要不断碰撞,才能寻找到答案的关系:
真实VS虚幻;
情感VS理智;
未来VS“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