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徐州:南北地理的十字路口 繁忙的背影(3)
治水:云龙俨然若西湖直把徐州作杭州
徐州城内的一个城中湖——云龙湖,比西湖还要大些。和西湖一样,苏轼也是它的规划师。900多年前,苏轼站在云龙山顶极目远眺,对着山下一片广阔的湿地绘就了“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的蓝图。
苏轼在徐州规划的云龙湖“俨若西湖”
900多年前的云龙湖原名尔家川,是一片地势高于城区的沼泽洼地。每到汛期,上游山洪暴发,湖田淹没,积水就倒灌州城。于是苏轼在抗洪的第二年,加固黄河河堤防御黄河水的同时,又从外城筑起一道护城堤防止湖水泛滥,后人便把当时所建的大堤称为“苏堤”,与杭州“苏堤”齐名。1958年大跃进,昔日的沼泽地尔家川被改造成水库,有了蓄水功能。很多徐州人认为,如果没有苏轼,云龙湖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库。900多年后,徐州人按照苏轼的设想将过去的水库建成云龙湖风景区,并与杭州的西湖结为姊妹湖。现在云龙湖边景色优美,比西湖开阔,但游客不多,还只是属于徐州人的云龙湖。
苏东坡在徐州时,写下过“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也许在他眼里,“徐州俨若杭州”吧。
水系:有时难以驯服,有时善于变通
在徐州北关庆云桥东的黄河故道南边,耸立着一座颇为雄伟的牌楼。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写“大河前横”,南面写着“五省通衢”。在大宗物资运输主要靠水道的时代,宋代以前,徐州处于汴水和泗水的交汇口,自然成了漕运枢纽和土产物资集散中心。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直到清朝时黄河再次改道离开徐州。这期间,黄河水在徐州流淌过六百多年。此后,遗弃在豫、鲁、皖、苏四省一条黄河故道。现在从徐州穿城而过的大河,就是黄河故道的一段。
黄河故道边的钓鱼人。码头拆迁以后,这里的水质有了很大改善
在时间的冲刷下,黄河故道早已经平缓清浅。汴、泗两条河流因黄河改道而消失,但历史上却有众多的诗文提到过,白居易《长相思》里面写:“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汴水,源自陕西秦岭崤山一带,隋炀帝开凿古运河通济渠的时候,河南部分走的就是汴水水道。元朝以前的运河是借汴水为道,而汴水又是借了黄河为道。流经徐州的“汴水”也就是未改道之前的黄河,即今仍在作为徐州一景的“黄河古道”。汴水与黄河,合二为一于徐州之后继续向东南流与泗水合流,入淮河,到镇江的瓜洲入长江,瓜洲也是京杭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和运河相联系的河道不断改道变化,这条人工运河也一直都是借势发挥,倒是十分符合水的特质,有时候难以驯服,有时候善于变通。
现代交通意义上的五省通衢徐州,更多是指铁路交通,徐州火车站自从1910年建成之后,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交通史上素有“徐州通,则全国通”。如果站在和平大桥上俯瞰徐州火车站的车道,数数能有十多条轨道,通往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