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卖鞋垫断货第一次提前收摊
王振荣老人1910年出生,住在传媒大学附近,老伴已去世。他从2007年开始,白天在家做鞋垫,晚上则到传媒大学西门附近摆摊卖,直到晚上9点半以后才回家。
学生和市民看到报道后,来传媒大学西门附近找王振荣老人买鞋垫。
在中国传统敬老节日——重阳节到来这天,102岁的王振荣老人“意外”的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中国传媒大学校门口靠卖鞋垫为生已经有5年之久。
“多买点,让老人早点回家”
昨日下午5时许,王振荣老人推着小车,准时出现在传媒大学西门附近的街边。此时,等候买鞋垫的人已经围了七八个,都是传媒大学的学生。“大爷,我要5双37码的。”“我要3双43码的。”
老人仔细地对着码数,“拿错了人家回来换麻烦。”老人说。
学生们表示,原来就知道有个老人在这摆摊,不过看了报道才知道他已经102岁了。“以后会经常来买,多买点,让老人早点回家。”学生陈某说。
一位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来的女生一次买了30双鞋垫,“我不知道说什么,就想尽点微薄之力。”
而更多的学生则是买一两双鞋垫,放下10块钱就离开。
“这样不好,我想找钱给他们,但是我手脚慢。”对这些学生,老人不停地说着谢谢。
小时卖出300双
老人第一次因为卖断货提前收摊
传媒大学的学生对老人非常熟悉,但没有人能清楚回忆起来老人之前是否被媒体报道过。这并不奇怪,人们有在特殊节日关注特殊人群并寻找典型人物的传统——六一儿童节关注儿童、三八妇女节关注妇女、教师节关注教师,但这种关注往往并不持久。
25日下午,在王振荣老人摆摊的时间里,有一台摄像机摆在了旁边对老人的生活进行拍摄。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这一举动引起了部分路人围观,在这期间,有部分学生到老人的摊前购买了鞋垫并迅速离去。
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并非是坏事。之前媒体曾报道北京西单地铁站靠捡垃圾为生的乞讨老人牛永惠老人,人们尊称她为“西单奶奶”。2012年9月,“西单奶奶”罹患直肠癌及肠梗阻住进航天中心医院,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市民在5天内捐款10万元进行救助。
据了解,当天王振荣老人3小时卖了近300双鞋垫。老人第一次因为卖断货,提前一个半小时收摊回家。此间,还有学生为老人送去热饭菜。部分到场的市民没有买到足够的数量,他们说明天还会来。
网友呼吁“爱要持久”而不是消费苦难
“请让爱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女同学为一个卖鞋垫的老人在微博开通的用户名。
“天日渐寒冷了,希望善良的传媒学子能在需要鞋垫的时候,光顾一下老大爷的生意。“请让爱延续下去”中写道。
有同学表示,在重阳节对老人关心和帮助是应该的,但希望这种更关心不要“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下”。“人文关怀”也被广泛提到。
部分做法也引起了社会争议,有网友指责这种赶大集凑热闹式的关注“是对苦难的消费”。
最近,有媒体在重阳节期间对西单奶奶进行了回访,据报道,牛永惠老人目前治疗顺利,然而负责照顾她的侄子说,“她出院养老成问题”。
社会养老问题亟待破解
王振荣老人的故事从侧面反应出社会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清华大学养老研究所副所长曹峰也曾指出,研究表明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日前,北京市老龄办发布《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这意味着每5个北京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北京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攻克社会养老难题提供了“北京模式”,即通过引入社会资金,结合政府扶持,打造“9064”的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李万钧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市所有社区,都将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确保居家养老的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社会化的养老服务。
早在2009年,北京就下发《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北京市养老服务要努力实现“9064”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位传媒大学已毕业的学生曾在王振荣老人处买过鞋垫,她回忆起了和老人的一段对话:
她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这卖鞋垫啊?老人回答,让你见笑了。
这位学生说,“这句话让我感到很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