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才子”变小偷 因偷窃而获刑
本是很有前途的“钢琴才子”,不料却因为两次偷窃而获刑。前天,广州越秀区法院对“钢琴才子”吕某城一审判决管制2年,并处罚金3000元。宣判后,吕某城与母亲抱头痛哭,其母更是悔恨:如果时光倒流,不会逼他学琴。
“钢琴才子”变小偷
他和郎朗的经历惊人相似,都是80后,沈阳人,4岁学琴,10余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全国钢琴大奖赛前三名,区别只是郎朗第一,他第二;
他面对父母高压心生叛逆,17岁赴德深造,脾气变得暴躁,广州读研,毕业后做家庭钢琴教师。两次盗窃,他的人生轨迹,仿佛换了一个世界。
为何一双本该在琴键上舞蹈的手,却蜕变成了“三只手”?或许用吕某城自己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的童年太苦了,每天都是被逼着练琴;父母平时只是一味催着练琴,没有教我去处事做人。
出国后一下子没有人管,开始本能地放纵自己。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如何长大的?当父母一味地逼着孩子去做他们或许并不喜欢的事时,又会催生怎样的心理叛逆?时光终究不会倒流,吕某城母亲的悔恨也换不来孩子本应有的快乐童年。
可怕的是,像吕某城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最终换来悔恨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以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道路是不会错的,逼孩子成才是天经地义的,牺牲孩子童年换取今后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殊不知,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而一个健康的人格更是任何其他成功标准都无法替代的个人品质!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指责“拼爹”的不公平,可是这种牺牲孩子童年、逼其学钢琴,是否也隐含着一种“拼子”的心理?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但是,如今不少人觉得“好人无用”、“英雄不问出处”。当然,没有哪个家长会“故意”把孩子培养成坏人。但是,某些潜移默化的言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成功的狭隘定义,使得一些家长与孩子都陷入了迷茫。
记得看过一则小文,一个外国老妇人自豪地说:她的儿子是镇上最好的木匠。她的视角只在小镇上,不像我们的一些家长,要放眼全区、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奢求少一点,幸福感自然就多一点。老妇人自豪于她的儿子是一名有技艺的匠人,不像我们的某些家长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干“高级的”、“体面的”、“挣大钱的”工作,看不起干体力活的人,轻视技能教育。
再有,外国老妇人所谓的“最好”,还蕴含邻里的赞赏与口碑,而我们的某些家长却只看重“证书”、“考级”等官方说法。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但愿,不要从镜中看到光怪陆离的景象。